首页 > 工运史话 > 山西工运史话 >正文 信箱登陆  |  主席信箱
李顺达:新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
李顺达:新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
 


【铭刻】

李顺达,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创办了太行山区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率先向全国发起爱国丰产竞赛倡议,获得全国爱国丰产运动最高奖——爱国丰产金星奖章;号召全省农民捐献“爱国丰产号”和“新中国农民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他为探索新中国农村发展道路作出卓越贡献,为探索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发展方向,在西沟村树立了新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用信念创造了生态奇迹,带领群众把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西沟建成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新西沟。在他身上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热爱劳动、憨厚朴实的劳模本色,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农民本色,为新时代西沟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

初秋,风微凉,花果香。车子在绿色的太行山皱折里起伏。

记者打卡李顺达故居、革命岩、互助组雕像、 “金星杨”、西沟展览馆,和西沟村村民、李顺达子女等共同回忆,在泛黄的刊物中寻觅,盘点李顺达的不凡成就,分享他的高光时刻,感受他可贵的党性和高贵的人格,以探究他留给世人的精神“密码”。

斗地主、打日寇成立李顺达互助组

土墙斑驳,门窗破旧,在李顺达故居前,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根考指着窑洞右手边郁郁葱葱的山坡说:“坡上的松树、核桃树、山桃树等都是李顺达当年种下的。”

王根考介绍,1929年,14岁的李顺达随母亲从河南林县东山底村逃荒到西沟村,在这三孔破窑洞里落了脚。这是当年的地主郭召孩圈羊的地方。

“租种郭召孩的五亩二分荒坡地,1930年,李顺达一家打粮十石,九石六被郭召孩刮走了”。

受地主剥削,打工受欺,目睹父亲修公路、筑城墙、建营盘等不给工钱,遭遇牢狱之灾、被打身亡的惨烈事,激起少年李顺达的革命思想。

“七七事变”爆发后,八路军129师和山西新军决死队挺进太行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抗日政府号召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地下党员张魁仁的领导下,李顺达发动18户佃农大胆向地主减租,取得胜利。李顺达还被选为邻长。

革命岩是西沟村一处青石崖下的一个天然岩石洞。1938年7月,李顺达和李达才、宋金山、王周则、路文全、桑运河6人,在此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公开身份是村农民救国会会员,李顺达任组长。当年10月,西沟村党支部成立,李顺达担任党支部书记。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西沟村在李顺达的领导下,成立民兵自卫队,李顺达担任大队长。他带领自卫队队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劳武结合,保卫家乡。1942年,西沟村被晋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表彰为“劳武结合模范村”,李顺达被平顺县政府表彰为“抗日杀敌英雄”及“劳武结合英雄”。

在李顺达互助组纪念雕塑前,王根考介绍,为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1943年2月6日,李顺达组织6名贫苦农民创办太行山区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李顺达互助组。“当年,李顺达宁愿自家人吃糠咽菜吃不饱,也要把家里仅存的一点余粮送给组里的断粮户。组员之间开展 ‘我有半口汤,不能让你饿得慌’相互救助拽一把活动”。

互助组在开荒种地的同时,还把组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纺织、喂猪小组,李顺达的母亲担任小组长。当年开荒120亩,收了1000多布袋山药豆。1943年,在平顺县劳模会上,李顺达和母亲被评为“母子双状元”。

由于成绩好,互助组很快就发展到16户。1944年,全村20户有19户加入互助组。

1944年和1946年,在太行区召开的两次群英会上,李顺达分别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和“合作劳动一等英雄”。今天,长治市的英雄街、英雄广场的命名由此而来。

不仅发展了生产、度过了灾荒,而且不耽误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李顺达互助组的成立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于毛泽东主席1943年11月发表的《组织起来》的讲话,为新中国农村发展作出了探索,成为边区农民的方向。











1946年,李顺达带头制订五年发家计划,全村制订5年发展目标。1947年,李顺达靠劳动发家致富,修起了房屋12间。1948年10月,五年发家计划提前实现。1948年11月3日,中共平顺县委在李顺达家中召开庆功会,在他家的门楣上悬挂“劳动英雄”牌匾。新中国成立后,该牌匾一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1948年12月,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区行署授予李顺达互助组一面写有“翻身农民的道理”的锦旗。

搞竞赛捐飞机

爱国丰产倡议轰动全国

西沟是个小地方,只顾自己订规划搞建设,搞得再火,也就是一个互助组。全国、全省农村有千千万万个互助组,大伙儿干活比着、赛着,才有劲头。基于这个想法,响应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恢复经济,发展生产,1951年3月6日,李顺达互助组率先向全国各地的互助组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保证农作物丰产丰收的倡议。 《“金星英雄”李顺达传》一书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倡议书的内容包括:每亩生产粮食189公斤,比上一年增长10.5公斤。为达到目标,在耕作上要做到耕三、耢三、肥三、锄三,并在全组半数的耕地上使用单把犁、解放式耘犁锄、喷雾器等新式农具;完成15亩耕地的改良工作,每亩施肥126担……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副业生产,种党参10亩,增加羊23只、猪两头、耕畜两头……

这份详细、实在,透着纯朴气息的挑战书被媒体报道后,一个多月内,来自全国的应战书如雪花般飘向西沟。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681名劳模和1938个互助组在响应的同时也发起倡议。一时间,在全国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爱国丰产连环竞赛运动的热潮。

从这些应战书里,李顺达得到了巨大的鼓舞。有一份应战书提出了合理密植的问题,李顺达立即说:“合理密植,这一点咱们要学。把苗适当留稠,是合理密植的一项措施。一尺二寸宽能不能改成一尺宽?”内蒙古自治区有个互助组来信想要一些耐旱的谷种,李顺达他们把自己筛选的谷种寄了过去,并告诉实情:“这些谷子经过一次干旱考验,有可能耐旱性强,还没经过实验,没把握。”……活动中,西沟人把自己的热情和干劲、经验与做法无私地传达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一时间,“西沟”二字,成为传媒中的高频词。从上世纪50年代起,报纸上隔三差五就有西沟的新闻出现。

1951年6月,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李顺达互助组发出捐献“爱国丰产号”“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倡议,得到全省农民的响应。

活动中,李顺达互助组共捐献旧币51.2万元,个人捐款旧币15万元。“新中国农民号”飞机的照片至今还挂在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为表彰李顺达及其互助组在农业战线上的杰出贡献,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授予李顺达互助组“全国丰产模范互助组”称号,颁发“爱国丰产奖状”;颁发给李顺达 “爱国奖章”一枚;1954年授予李顺达“爱国丰产金星奖章”。《人民日报》头版刊出了李顺达等4名“金星奖章”获得者的照片,并发表题为《向金星奖章获得者学习》的社论。

握手吃饭敬酒

毛主席三次接见李顺达

为纪念李顺达诞辰100周年,平顺县委宣传部、平顺西沟村展览馆共同编印《永远的丰碑》一书。书中,平顺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原副县长李玉忠撰写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一个农民的情结”记录了李顺达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详情。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组织全国首批农民参观团到天津参观工农业展览会。返京后,李顺达一行在中南海丰泽园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毛主席笑容满面地和李顺达握手,亲切地问他叫什么名字、什么地方人。李顺达兴奋地说:“毛主席,您老人家好啊!我叫李顺达,住在山西平顺县西沟村,那里是个大山沟。”

毛主席微笑着点点头说,中国山区很多,要建设山区,绿化山区。毛主席还给李顺达他们削了几个苹果吃。看李顺达好奇地看着水果刀,主席就把小刀送给李顺达作纪念。毛主席还说: “回去后好好抓生产,让南瓜长得大大的、萝ト长得粗粗的、玉茭长得长长的。”劳模们齐说: “行!行!行!”李顺达牢牢记住了这几句话,暗下决心,要用实际行动回答毛主席的亲切关怀。

1950年9月,李顺达出席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入选主席团,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说: “中国有山的地方很多,南方有大别山,山西有太行山、吕梁山,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不能不要山区。你们住在山区,要好好建设山区、绿化山区,将来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是1951年10月李顺达作为列席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会议结束的当天下午,毛主席特邀各界代表一起用餐。

毛主席走进餐厅,在李顺达他们桌前坐下。一名工人代表拿出自己的本子请主席签字。李顺达也想请主席签字,可因为不识字,没有带本的习惯,他着急地在身上摸出一个会议签到证。主席在签到证上挥笔写下“毛泽东”3个草体字。

席间,毛主席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李顺达说:“你是李顺达,我记得。”

李顺达没想到毛主席会首先对着自己说话,急忙回答:“是,我是李顺达。”

毛主席又说:“你住在太行山,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作出了成绩,我敬你一杯酒。”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李顺达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更加坚定了他永远跟党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

“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探索山区农村发展“西沟模式”

进入西沟展览馆,一段毛主席书写的编者按赫然入目。

这段按语是1955年毛主席在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介绍西沟村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的文章题写的。按语最后写道:“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增产呢?”

这是对李顺达在合作化道路探索的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介绍,村里的许多党员都能将这313个字背下来。

在西沟展览馆,记者翻看泛黄的小册子,一本是由中共平顺县委和山西省作家协会筹委会合编的《万紫千红绣太行——金星人民公社史》,一本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顺达苏联参观记》。

第一本书里,社员们以口述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还原了李顺达带领乡亲们向太行山宣战,把一个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穷西沟变成农林牧全面发展的新西沟的艰苦历程。

第二本小册子记录了李顺达1952年4月17日—8月25日参加中国农民访苏联代表团赴苏参观访问的见闻。回国后,李顺达介绍了苏联西伯利亚满山遍野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情景,鼓舞了社员,提出“西伯利亚和格鲁吉亚的今天就是西沟明天”“山区要想富、发展农林牧”的主张,并借鉴苏联的经验,结合实际,制订了5年到15年的远景计划。

1955年,李顺达在第24期《农业技术》发表《学习苏联格鲁吉亚山区规划的榜样》,介绍了西沟村借鉴苏联经验、三年改变西沟的事迹。

新华社记者马明撰写的 《李顺达:为了山区农村改变面貌》一文介绍了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办社的过程。

1951年冬,李顺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26户农民创办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第二年,又有48户农民入社。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等价交换、集体劳动和按劳动、土地、农具、耕畜入股份额进行分配的办法进行管理。李顺达被选为社长,申纪兰任副社长。

合作社经过实地调查,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3个方面挖掘潜力,制订了三年全面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济的规划。

为解决劳动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短缺等难题,李顺达在实践中摸索出几种办法。

首先是加强劳动管理。分工分业,建立田间生产队和林业、畜牧、农田基本建设和财务4个单位;实行合理的劳动报酬制度,特别是支持申纪兰带领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全国农村较早地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减少非生产性劳动的浪费行为;组织劳动竞赛。

其次是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和因陋就简、勤劳节俭的精神。

李顺达带领西沟人几十年如一日,贯彻山、沟、滩、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向荒山、荒沟、干河滩开战,最终实现“山上松柏核桃树,河沟两岸种杨柳,梯田发展经济树,西沟发展农林牧”的奋斗目标,使西沟村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农村合作化“西沟模式”合理配置了生产力的要素,按劳分配、男女同工同酬的分配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954年2月17日,《山西农民报》登载李顺达写的《在总路线照耀下不断前进》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诠释合作化路子:“我们要发展互助合作,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一步一步变成集体的大生产,把农民私有制变成集体农民公有制。”“咱们的农业生产,一定要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努力把互助合作搞好,大量增产,支援国家工业,使工业发展起来,好用新技术支援农业生产。”

实践证明,“西沟模式”“对头”———全社的公共积累由1952年的120元增加到1955年的1911元;全社的总收入折合成粮食达到431383公斤,人均442公斤,比互助组时期增加了25%,超过社外农民收入的23.3%。随着生产的发展,社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

1954年,该合作社扩大到246户,改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由初级向高级的过渡。

1957年2月,李顺达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他还代表出席会议的全体劳模代表发表讲话。

可贵的党性高贵的人格

百姓心中立丰碑

1942年冬,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李顺达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暴露身份,大声宣布:我就是共产党员!

对党忠诚,可以表现为这种关键时刻的献身精神,也可以表现为身处逆境“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坚持真理,还可以表现为对人民群众的满怀深情。

1962年4月11日,李顺达在《山西日报》上发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文章。几十年来,他始终践行这个人生十二字真言。

“大跃进”时代,有人劝李顺达:“西沟的粮食产量、总收入得往上多报才行,不然老先进的荣誉难保。”李顺达回应:“一是一,二是二。咱可不干那种蠢事!那不是欺上瞒下骗自己吗?”

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李顺达因为没有照搬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被批。

1977年,省里选举党的十一大代表前夕,某领导告诉李顺达:只要承认错误,作个检查,你还可能当选。李顺达说:“代表可以不当,但没说过的话、没做过的事,我不能瞎说。我瞎说了,不就是欺骗党欺骗人民吗?”

说“老实话”使李顺达落选十一大代表,被罢免山西省委常委、晋东南地委书记和平顺县委书记等职。当有人提出撤他兼任的西沟村党总支书记职务时,西沟村的党员和群众说:“老李的党总支书记是全体党员选出来的,要撤也得我们同意!”

正义不会缺席。1981年5月,省委正式作出为李顺达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决定。1983年4月,他当选为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老实”是李顺达的标签。新华社记者冯东书、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丁东曾分别以《“老实疙瘩”李顺达》和《老实人李顺达》为题撰文追忆李顺达的风范。1983年李顺达去世时,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吕日周为其写了一副挽联:“老实人的聪明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聪明人的老实始终不信邪不跟风”。

8月5日,在西沟村村委会办公室,西沟村人聊起他们口中的 “老李”或 “李主任”。李顺达的三个女儿给记者翻译平顺方言。

西沟村原党总支书记张高明:“李主任文化水平不高,却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李主任超前办素质教育。1971年在沟里开荒垫地,他亲自规划、监督,拨专款建成拥有3层楼14间教室的中学;还从‘五七干校’引进教师,培养出考取华北农大、上海交大等的优秀学子,学校设有文艺宣传队、武术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排球队;开辟出小农场,学生们还能学焊工……”

81岁的老兽医李平宽:“老李特别重视畜牧业发展,把我从县兽医站调到西沟村,还解决了我媳妇的落户问题;改良耕牛品种需要一个液氮罐,老李亲自用车拉上我去省畜牧局;通过配种,一年改良耕牛3200多头……”

李顺达对工作要求严。81岁的老党员郭岗柱说,老李每次从外地回来,都先不回家,而是在村里走一遍,然后到大队解决问题。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他会严厉批评。但经常训完人后过意不去,自己会流泪。

村民们说,有啥困难和老李说说。路文全的儿子盖房没钱买瓦,老李救助30元;村民的牛跑了,老李帮着追好几里地……

李顺达互助组成员路文全的儿子路伟力说,三年自然灾害时,他常去李主任家吃饭。李主任对他的孩子们说:“你们饿着也要让你大爷家的孩子吃饱。”

农历六月初六是 “羊节”。每年的这一天,李顺达会把村里的羊倌请到家里吃饭,他亲自上山替羊倌看羊。

待村民如亲人,却对自家孩子严格要求。大女儿李新娥没完成深翻地的任务去看电影,父亲点上马灯,连夜和女儿一起干。二女儿李秋娥想坐一下父亲的吉普车,父亲从来不让,却总让好多村民搭车。李顺达常说:“管不了三尺门里,就管不了三尺门外。”

李秋娥还记得,国家为父亲定了副省级(十一级)工资,工作人员把工资送到家里,被父亲拒收……

村民们说,老李名声大、荣誉高,但他一生心不离群众、手不离劳动。

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说,李顺达给后人留下一串精神“密码”,那就是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热爱劳动、憨厚朴实的劳模本色,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农民本色。

……

质朴的肺腑之言,是李顺达立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思考】

西沟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李顺达的足迹,每一片树荫都洒有李顺达的汗水。

“太行山高来漳河水长,李顺达美名天下扬,在生产战线他是模范呀,爱祖国他能献出全部力量。漳河的流水靠太行,李顺达紧紧跟着共产党,为人民解放他奋斗到底呀,在群众中贯彻了党的主张。他是我们新中国农民的一面旗帜,他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好榜样。”寻访李顺达,一曲《歌唱李顺达》是最贴切的总结。歌声仿佛在太行山回荡。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沟视察时指出:“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别是李顺达、申纪兰的劳模精神,需要好好总结和发扬。”

进入新时期,传承劳模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是对李顺达最好的铭记。(记者米俊茹通讯员王元)


来源:山西工人报
(责任编辑:信息员)

 

     其它   首页 > 工运史话 > 山西工运史话  
 
   抗日烽火下诞生的山西省总工会
   我的姥爷:山西早期工运领导人何英才
 
 
 
 

 

   
首页 | 关于我们 | 问题答复 | 导航地图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山西省总工会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东缉虎营1号 电话:0351-3085790
晋ICP备07000843号 copyright © 2005 www.sxg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ni

浏览总数